12月2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荣获河南省委宣传部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11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洛阳市文物局、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承办的“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盛大开幕。
9月15日,由爱奇艺、洛阳文保集团以及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正式上线开播!首期节目中,探索团成员汪涵与著名考古学家许宏一起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近距离观赏出土文物。
7月2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实践性教学基地挂牌。
4月15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主办、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合办“河湟史前文明——青海柳湾彩陶艺术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3月12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2021年度启动会议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
12月30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建的数字馆投入试运行,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复原展示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11月12日,孙春兰副总理莅临夏博调研指导文物工作。
10月19日,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夏博隆重开幕。
7月13日,由夏博组织举办的“二里头大讲堂”正式开讲,第一期邀请李伯谦教授以《大禹、夏都与早期文明》为主题进行讲述,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3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顺利入选“2019年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并成功获得参评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资格。
2月29日,二里头遗址启动申遗前期工作。
2月26日至2月28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中国联通合作,进行了3场5G文旅互动直播。“赫赫夏都”“鼎盛中华”“璋显中国”等馆内展览,通过沃视频、虎牙、快手、斗鱼等平台,展现在观众面前。3场直播累计时长120分钟,收看观众达40万人次。
2月21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被列为《2020年洛阳市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
为配合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Ⅳ、Ⅵ、Ⅷ、Ⅸ区进行钻探。
重新揭露1号基址四面边缘,拍照、测绘定位。新发掘“井”字形道路系统西南交叉口,“井”字形道路系统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南、北两端。
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在西南边缘、遗址东侧、洛河南岸河堤北侧进行钻探。
对5号基址南缘进行发掘,确定5号基址的南部边缘所在。
秋,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建设。
钻探圪当头学校和公坟北侧。
继续发掘5号基址,追寻5号基址夯土南缘。对圪当头学校以北的中型墓葬周边发掘,以了解破坏该中型墓葬的夯土建筑的范围、布局、时代等问题。
6月11日,“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奠基,9月正式开工建设。
12月,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开始启动建设程序。
钻探作坊区北部、以东和圪当头学校以北的农田。在圪当头学校以北钻探到一座中型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整体套箱提取。
在5号基址继续向北推进,发现、发掘第4进院。
10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两大遗址首任考古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芝荃去世。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继续进行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
继续钻探宫殿区南半部、宫殿区以东,在宫殿区以东钻探到一座中型墓葬。
补充发掘1号巨型坑南、北边缘。继续发掘5号基址,在第3进院北侧发掘一座中型墓葬。对宫殿区以东钻探到的一座中型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套箱提取。
启动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北半部区域内的“井”字形道路垫土、压实。继续进行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
10月, “纪念二里头遗址发现5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相关论文被收录到《夏商都邑与文化(二)》。
冬,在宫殿区南半部开展钻探工作。同时,为配合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对2号、3号和5号基址进行局部复查、重新发掘工作,
《二里头(1999~2006)》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出版。该报告创国内考古学界遗址类考古报告规模最大、参与编写者人数最多、参与学科最为齐全的历史记录。
《二里头(1999-2006)》报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4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许宏著《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出版。该书深入地探讨了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国家出现的历史背景。
启动宫殿区北半部区域内的“井”字形道路系统和宫殿区复原展示工程和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
3月,赵海涛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偃师二里头(1999-2006田野考古报告)”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
春,对围垣作坊区的勘探基本结束。秋,在作坊区西部发掘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墙垣、道路、墓葬、灰坑等遗迹。
春,继续发掘5号基址。6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二里头遗址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
在宫殿区系统地钻探和发掘,发现并确认一处大型坑状遗迹(1号巨型坑)。该坑内存在二里头文化一期晚段至四期晚段的连续堆积和祭祀遗存,为进一步细化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年代、环境等情况提供了重要支撑。正式揭露建造和使用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大型夯土基址(5号基址)。
“走进二里头 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举办。许宏著《最早的中国》出版,该书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
《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赵芝荃考古文集》出版。
春,继续向西追探围垣作坊区早期北墙Q5,在6号基址上开设多条解剖沟,以了解6号基址等夯土夯土建筑的时代、结构与建筑方法等。
秋,开始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偃师二里头(1999-2006田野考古报告)”的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工作持续到2013年。
国家文物局批准、公布了《二里头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一书出版。
继续寻找夯土墙Q3的去向。发现夯土墙Q5的东北角,并向南、向西追踪、确认更长的Q5。在围垣作坊区北墙北侧的道路上发现了一座中型夯土基址10号基址。除庭院外基本完整揭露并解剖6号基址,了解其布局、结构与年代,确认其始建和废弃年代均为四期晚段。在6号基址以西、以下发现11号、12号基址。
10月,“中国·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这是二里头遗址发现发掘以来,首次召开的以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
《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是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的第一本综合性文集。
继续追探并确认宫墙西墙和其西侧的道路,全面揭露7号基址,发现并揭露8号、9号基址及夯土隔墙Q2,了解1号夯土基址群的布局、构成等情况。发现并确认作坊区北侧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夯土墙Q3、绿松石石料坑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发现作坊区东侧二期的夯土墙Q5。
夏,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正式纳入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
春,继续清理4号基址东庑的结构,并解剖基址中部。分别在2号基址东北角和东南角发现宫城城墙,并向南、北追寻新发现的宫城东墙,发现3处门道,发现并确认宫城东北角、北墙、南墙、南墙外大路上的车辙、南墙上1号基址的正前方的大型夯土基址(7号基址),发现西墙及其外大路线索。确认宫城西墙外也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夯土遗存。
发掘追寻3号基址及其相关遗迹。在该基址南院内发现3座贵族墓,包括出土绿松石龙形器的墓葬2002ⅤM3。在2号基址以南发现了与其属同一建筑群的4号基址并全面揭露,在2号基址以北首次发现始建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基址――6号基址;在3号基址以西,发现与其并列的同时期夯土建筑基址――5号基址,以及二者间通道下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偃师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切实保护二里头遗址的紧急通知》。
3月,开始对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洛阳盆地之大部分区域进行系统踏查。相关工作持续到2003年。调查共收录编号遗址222处,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有125处。
4月,河南省省长李克强考察二里头遗址。
春,对1号基址主殿后早年未清理到底的深坑以及西围墙外的两口水井进行补充发掘。
秋,对1号基址东北角补充发掘。在2号基址区域发掘确认一座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大型建筑基址(3号基址)的存在,并在中院院内发现两座贵族墓葬。
在宫殿区的东侧、北侧和南侧钻探发现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遗址中心区道路网络系统初步探明。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夯土基址、数条小型道路及大面积的路土和卵石活动面。
二里头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出版。
杨瑞霞、郭仰山等利用航摄的1:2.5万黑白全色像片对洛阳盆地的古河道进行识别。
春、秋,在Ⅲ区钻探发现并解剖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沟状堆积,弄清其结构与时代,确认其非防御性壕沟,但具有区划作用,是二里头遗址的东部边界。
植物考古专家赵志军开始在遗址采集浮选样品并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一书出版。书中公布了二里头文化每期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并依据文献记载与天文学研究成果,推定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3月,许宏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10-11月,全面测绘现代建筑物的占地情况,并首次对遗址进行了系统钻探,地形、地貌考察,确认了遗址的现存范围、遗址边缘区的现况与成因,初步确认一般居住活动区和聚落中心区在遗址中的位置。
《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出版,这是二里头遗址第一本发掘报告。
许天申利用陆地卫星标准假彩色像片等,对洛阳盆地夏商至隋唐时期的古河道变迁进行了研究。
3-7月,为配合“夏商周断代工程”,在Ⅱ区和Ⅴ区发掘到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及二里岗期商文化的连续遗存,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标本。
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召开。会议就“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与夏商分界”、“二里头文化是否最早的夏文化”等议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宋豫秦、郑光等对二里头遗址所在区域进行了环境考古调查,并对遗址进行了孢粉样品采集和鉴定工作。
5月,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分界”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Ⅸ区继续进行发掘。
5月,“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偃师市举行,偃师二里头遗址也是本次会议研讨的重点。在Ⅸ区继续发掘形制、结构和内涵十分特色的遗迹数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叔考察了二里头遗址的地质地貌。
《二里头陶器集粹》出版。此书是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第一本图录,对二里头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5月,在Ⅻ区现洛河河滩抢救性发掘出灰坑、墓葬、与建筑有关的遗迹及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双轮车辙。
10-12月,在Ⅸ区进行发掘。
4-5月,在Ⅸ区、Ⅳ区发掘,Ⅳ区发掘到龙山文化早期遗存。
3-6月,在Ⅵ区继续发掘。在Ⅱ区发掘了一个直径8-9米的大灰坑,出土陶器等甚丰。
夏至冬,在Ⅸ区发掘二里头文化夯土。
6-7月、10月,在Ⅸ区、Ⅵ区钻探和发掘。
4-5月,在Ⅵ区发掘少数灰坑与墓葬,发现有夯土基址。
10-12月,在Ⅸ区磁探和铲探发现一大片建筑基址,发掘一座出土物较为丰富的朱砂墓。
2-12月,在Ⅵ区发掘。
1月,国务院将二里头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春,追讨回圪垱头村民在Ⅴ区东缘偃师第二橡胶厂内发现、可能出自墓葬的铜鼎、铜斝。这是目前唯一出自二里头遗址的铜鼎。
3-12月,在多个区域发掘出包括多座中型墓葬在内的多种遗迹,出土了一批包括铜爵在内的重要遗物。
二里头工作队开始在二里头村建设驻地。
在Ⅳ区发现部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在铸铜遗址南部边缘区发现大量木炭、坩埚等与青铜冶铸相关遗物。在Ⅵ区清理多种遗迹。
追讨回圪垱头村民在Ⅱ区挖出铜盉、铜爵共两件青铜器。
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出版。该书强调二里头文化至少晚期已经达到了文明的阶段。此说得到不少学者认同,影响深远。
在Ⅴ区发掘确认了1号和2号基址之间也存在二里岗文化的地层。在Ⅵ区清理了墓葬、长方形房基、小型半地穴式房基及圆墩或圆坑等特殊遗迹。在Ⅲ区采集到铜盉、铜爵等遗物。
在Ⅳ区清理了4处较为完整的二里头文化二期铸铜遗迹以及墓葬40余座,在Ⅵ区清理墓葬、中型房址、灰坑等遗迹。
春,在Ⅸ区清理墓葬、灰坑各2座。
春,发现偃师商城,这为推进二里头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秋,在Ⅳ区清理仰韶文化晚期房基1座,在Ⅳ区发掘了3处二里头文化二期的铸铜作坊地点,这是首次比较完整地揭露出一座铸铜作坊“工场”的基本面目。还清理了小型陶窑、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在Ⅵ区发现了骨料坑。
仇士华等发表《有关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指出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的时代应该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300多年或400年。
秋冬,在Ⅳ区发掘铸铜遗址;在Ⅸ区发掘夯土基址、小型房基、墓葬、灰坑等遗迹。
在Ⅲ区、Ⅳ区和Ⅴ区发掘夯土基址、墓葬及铸铜遗址。
春,郑光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春,在Ⅳ区发掘铸铜遗址。
秋,在Ⅲ、Ⅴ、Ⅵ区发掘建筑基址、墓葬、房基、水井等遗迹。
继续清理2号基址的主体建筑、廊庑和南部门道、“大墓”(M1)等遗迹,年底2号基址基本清理完毕。
殷玮璋发表《二里头文化探讨》,论证了“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夏商分界在二里头文化二、三之间”的观点。
10月,开始发掘2号基址,年底其轮廓已基本显露。
11月,“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在河南登封召开,夏鼐对“夏文化”概念予以界定,邹衡首倡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皆为夏文化的观点;夏鼐及部分会议代表考察二里头遗址。
秋,在Ⅵ区开展田野发掘工作。
夏鼐发表《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提出“二里头文化”,后为学界广泛接受。指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约自公元前1900至前1600年。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旭生去世。
春,铲探和发掘二里头遗址中的部分高等级墓葬。
秋,在1号基址东面和南面探出夯土基址33块,包括2号基址和其东的大路,长度逾200米。
春,1号基址全部发掘完毕。
8月,偃师县文化馆收获一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玉器。
秋,铲探二里头遗址,并发掘高等级墓葬数座。
10月,在1号基址的南部采集到残铜爵1件。
秋,清理1号基址东北角的廊庑建筑遗迹和两个侧门。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中首次公布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一期和三期的碳十四测年数据。
3月,圪垱头村民郭振亚在1号基址西北Ⅷ区发现铜爵1件,并上交二里头工作队。这是二里头遗址首次出土的青铜礼器。在Ⅲ区玉器出土地点和Ⅷ区铜爵出土地点分别发掘;在Ⅲ区钻探出夯土基址3座。
秋,继续发掘1号基址南部和西部、主体建筑;在1号基址东北200米处钻探出夯土基址3座。
秋,继续发掘1号基址,找到了基址北缘和主殿西北角,并发现“二里头遗址四期的文化”。
圪垱头村民在村北Ⅲ区建砖瓦窑挖出一组可能是墓葬随葬的玉器,包括刀、戈、镯、铲和若干绿松石饰等,并于1972年10月全部交给在二里头发掘队。这是二里头遗址首次出土的成组玉器。
春,继续发掘1号基址,揭露面积3300平方米。
秋,洛阳发掘队队员参加“四清”运动,二里头遗址的田野工作中断。
春,继续发掘1号基址;在1号基址南约50米处,钻探出3片小型夯土基址;在Ⅳ区和Ⅸ区发掘,首次发现了铸铜的坩埚残块、铜渣和残陶范,并发现陶窑等遗存。徐旭生考察二里头遗址。
6月,二里头遗址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继续发掘1号基址和其南的夯土建筑基址。北京大学教师李伯谦率本科生7人参与了二里头遗址发掘。
春秋,继续发掘1号基址。
秋,开始发掘1号基址
春,依据二里头遗址现代地标,将整个遗址分为九个发掘区。春秋,在Ⅳ、Ⅴ、Ⅷ区发掘936平方米。秋冬,钻探与发掘确认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号基址的存在。